top of page

為甚麼我們無法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個人信念形成的四大因素

  • learninghaoxiang
  • 3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3月18日


思維模式的形成

 

你真的能選擇自己相信的事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概念在某一次與朋友的對談中發現跟朋友所認知的有點出入?甚至,你會覺得對方的觀念「太離譜」?


其實,人所相信的事物都來自他們所接收到的第一手資訊,往往不是基於現實,而是基於個人的經驗與偏見。這也是為甚麼在這個網路世代,人們很難改變自己的立場,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排斥那些相反的資訊。


個人信念形成的四大關鍵因素


  1. 既有證據(Past Evidence):

    我們從過去的經歷、教育、社會環境中獲得的資訊。

  2. 對既有證據的信心(Confidence in Evidence):

    我們有多相信這些證據的可靠性?

  3. 新證據(New Evidence):

    我們是否接觸到不同的資訊或觀點?

  4. 對新證據的信心(Confidence in New Evidence):

    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這些新的證據?


當我們的既有證據足夠強,且我們對他的信心很高時,即使出現新證據,我們仍然能選擇忽視或否定它,這就是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根源。


如果你想在協商、談判或說服別人時影響對方的觀點,直接反駁對方絕對是蠻蠢的方式,因為這會激發對方的防禦機制,最好的方法是讓對方自己動搖自己的信念。


有效說服技巧


  • 詢問對方為什麼相信這個觀點,請解釋背後的邏輯與細節。

  • 觀察並提供對方願意接受的新證據,而不是強行灌輸觀點。

  • 促使對方思考:「如果這個觀點是錯的,那會怎麼樣?」



說服他人

結論:我們能真正選擇自己相信什麼嗎?


我們的信念並非完全自主選擇,而是受到環境、經驗和證據影響結果。

若是想改變自己的信念,又或者說服別人改變觀點,關鍵不是對抗,而是提供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使對方動搖。

Comments


  • 線程
  • Instagram

版權所有 © 2025 - 豪想Learning部落格

bottom of page